高血压的用药指导和预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高血压是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
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不明,约占高血压人群90%)
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原发疾病,如肾病、脑部病等,血压增高是临床症状之一)
临床上分为:
缓进型高血压
急进性高血压(比较多见,约占95%)
分级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1、2、3级
(1)1级:收缩压 140—159mmHg 舒张压 90—99mmHg
1级表现: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休息后能够恢复正常,临床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2)2级:收缩压 160—179mmHg 舒张压 100—109mmHg
2级表现: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休息后不能降至正常,并有下列一项者:(1)经X线、心电图或超声波动图检查,已有左心室肥大的征象(2)眼底检查,见有颅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3)出现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3)3级:收缩压 ≥180mmHg 舒张压 ≥110mmHg
2级表现: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1)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2)左心衰竭(3)肾衰竭(4)眼底出血或渗出,或有视乳头水肿。
(4)4级:单纯收缩压≥140mmHg
危险分层
低危
中危
高危
临床表现
1、心脏
2、肾脏
3、脑
4、眼底(眼底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
并发症
1、心脏病
左心室肥厚、扩大,心力衰竭
2、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心脏心肌缺血、缺氧
3、脑病
重症高血压患者易患,头晕、头疼、呕吐、昏迷
4、脑血管疾病
脑血栓、脑卒中、脑梗死,立即躺地
5、高血压危象
收缩压200—240mmHg 舒张压120—130mmHg
血压突然升高,头疼,头晕,急性心衰,胃肠道反应
6、慢性肾功能衰竭(40—60岁)
夜尿多,蛋白尿,管型尿
1、初始小剂量单一药物或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对2级及以上高血压一开始宜用小剂量联合治疗
2、高血压的选择
高血压患者最好选择长效药物降压,长效降压药既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又可减少短效药物多次给药造成的血压波动,实现24小时平稳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3、用药个体化
规律用药、终身服药、不可突然停药
4、联合用药方案
(一)利尿药(基础降压药)
1、轻、中度高血压:中效利尿药(列如:氢氯噻嗪)、强效利尿药(列如:呋塞米)
2、保K⁺利尿药:吲哚帕胺、氨苯蝶啶
3、当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时,1+2合用
(二)钙拮抗剂(CCB)
1、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二氢吡啶类)
2、维拉帕米(非二氢吡啶类)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受体)拮抗药(ARB)(用于各型高血压)
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四)中枢性降压药
1、可乐定
2、甲基多巴(由于不良反应有水钠潴溜,合用利尿药)
(五)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1、α受体拮抗药(列如哌唑嗪等)
首剂药量减半,睡前服用可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2、β受体拮抗药(列如普萘洛尔等)
用于轻、中度高血压,与利尿药合用效果更明显
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重度或急性心力衰竭、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等患者禁用,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慎用。
(六)血管扩张药
肼屈嗪、二氮嗪、诺地尔等
(七)急性静脉给药
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α受体拮抗剂
1、利尿药+β受体拮抗药
2、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受体)拮抗药(ARB)+利尿药,不与保K⁺药合用
3、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β受体拮抗药
4、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受体)拮抗药(ARB)
5、钙拮抗剂(CCB)+利尿药
6、α受体拮抗药+β受体拮抗药
7、合并病症糖尿病: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受体)拮抗药(ARB)+利尿药(吲达帕胺)+钙拮抗剂(CCB)
8、高血压危象: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
1、控制体重
2、合理、均衡饮食,饮食上注意清淡,减少钠盐、脂肪收入、少糖,注意补充钾和钙
3、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4、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5、戒烟、限酒
6、增强体育活动
7、定期测量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