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菊散的营养成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从湿这个字本身也能看出,左边一个水,右边一个显。湿的同党很多,遇到风勾结为风湿,遇寒勾结为寒湿,遇热勾结为湿热,本身有湿气的同学要注意防风,寒,热了。
湿气重也是有内湿和外湿的分别的。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又因其重浊粘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的感觉。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腻等。观其舌苔厚腻,都表现出湿气重的症状体征。
1、湿性粘腻停滞,常缠绵不愈 。
"如油入面","千寒易除,一湿难除",这是中医文化对湿气的深刻认识,足以说明其顽固程度。
2、湿性沉着。
常见身体沉重,四肢很沉,头重如裹。关键在于“重”字上,要注意区分阳虚,血虚造成的头重头沉,不要一有头重就归结为湿气。
3、湿性污浊。
白带,白浊,湿疹,疮流水等均属于湿象。
4、湿邪最易阻滞气机。
简单点说就是气不通了,胸闷,脘腹胀满 。脘主要指胃部腹部。
5、湿易困脾犯胃。
有一种脾虚就是由于湿气侵犯造成的,本来干的土地整天浇那么多水,涝是必然的。脾不好,胃也不能指望好过了。多见饮食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滑腻等。
6、夏天最易染湿上身,号称暑湿。
假如脾胃本来就不好,暑湿邪就会乘虚而入。有心调理的已经出手行动,没心没肺甘愿遭受湿邪日夜折磨。
自古便有薏米祛湿之说,《本草纲目》谓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赤小豆和薏苡仁,还有山药、芡实等作为主料,中和了薏米的寒性,既可祛湿健脾,又不损伤真阴,能极好的调养人体,排除体内湿气。
1)马齿览:心腹胀满,小便涩少;
2)芡实、山药:益肾祛湿;
3)槐花:对肛门涩痒有效果,还可以用于痔疮而引起的便血;
4)砂仁:温脾祛湿;
5)赤小豆、薏苡仁:利水渗湿;
6)荷叶:消风祛湿,生发阳气,对肥胖也有效果
7)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对头痛、腰酸背痛,口渴,湿疹,脖子疼都有缓解作用;
8)鸡内金:健脾健胃;
9)菊苣:用于湿气引起的胃痛食少,水肿尿少;
10)显脉旋覆花:在云南俗名“小黑药”祛风湿;通经络;对全身酸痛甚效;
11)茯苓:治脾虚失眠;
12)菊花:疏风、平肝,对头痛,头晕有效果;
13)金银花:嗓子发痒,口干,口苦有效果;
14)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肺久嗽而咳唾痰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