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不管是互联网业界,还是非互联网领域的产品爱好者,对微信、微信团队过去也只有在极客公园的活动上进行过分享。

2月底,微信负责人、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不被限制定义的微信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正在参与回答的问题。但当我们问张小龙,微信是什么时,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不愿意给微信下定义。

2013年2月5日,微信4.5发布,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页面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无所有》。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微信的语音识别系统是自主研发的

微信4.5 版新增了语音识别功能,不少人认为这套识别系统用的是在极客公园系列活动上多次露脸的科大讯飞的技术。但事实上,微信的语音识别技术是自主研发的,甚至没有用到腾讯自身的技术。

为什么不做iPad 版?

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确实,正如极客公园之前对微信每一个版本的解读,微信几乎每一个版本都在做最合适的事。

那么,微信为什么不推出iPad 版?因为还不是适合的时机么?

“我们确实不重视iPad 版,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后悔使用绿色作为微信主色

最初版的微信主色调是蓝色,后来换成了绿色。张小龙说到,

“其实我们现在有点后悔用绿色,因为在很多安卓手机上,绿色的偏色很严重,看起来就是黄绿黄绿的。”

“刚开始是蓝色的,因为第一个版本是比较匆忙的,当时用的是系统的颜色。后来我们有一个版本就觉得应该调整一下颜色,就换成了绿色了。”

然而,这个时候微信的产品形态已经基本定型了,用户数也非常庞大,这时再去调整品牌颜色是不太可能了。

“其实我们现在很纠结,但现在改起来就对形象有影响了”。

商业化可能从公众平台开始

产品最终肯定是要商业化的。那么,微信的商业化最有可能从哪里开始?

“商业化和好的用户体验我一直希望能做成不矛盾的,不是商业化了就要损害用户体验。这是有可能的,也是我们将来的目标。”

其实,如果微信要在App 里打一 banner 广告,这样商业化是很容易做到并产生收入的。但你会发现,微信没有这样做,甚至连腾讯内部的广告也被砍掉了。因为,在微信团队看来,这样的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是相冲突的。

“摇一摇”是个关键入口

不少人发现,4.5版本的微信,其“摇一摇”功能不仅可用于交友,还能用于音乐识别。事实上,这个功能的发现来自张小龙一次开车的经历。

“摇一摇”是一种非常移动互联网的操作方式,它不需要用户动脑输入信息,非常简单地,用户就能将信息反馈给系统,这时,“摇一摇”就是一个信息入口。

“其实我们一直想在摇一摇上做一些尝试,因为它是一个入口。说不定我们也会跟电视台合作,比如在看某个节目时摇一摇,就能摇到这个节目的公众号,或者你看一个广告,摇一下可以打开这个广告的详情。”

“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本是内部测试用的

移动端的产品很多都在追求傻瓜化,为什么微信的一些功能做得那么隐晦呢?比如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为什么不告诉用户长按相机键就可以发文字?

实际上,在第一个朋友圈版本里,是没有发文字的功能开发计划的,目的就是不想让用户发文字。

“在上线之前我就说,要不我们做一个发文字的功能,让我们自己来看看发文字会怎么样,因为我们不能否定发文字的可能性。”

于是,抱着内部测试的心态,我们设计了长按相机键发文字的功能”。

为什么“朋友圈”不鼓励发文字?

第七点提到,“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本是内部测试用的,虽然要长按相机键才能发文字,但即便如此隐晦,这个功能还是被用户发现了。

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会用,而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如果要完成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用,这种挑战难度其实是很高的。

“如果是文字和图片都有的话,反而不容易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说,你的文字写得好,你肯定会每天都写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么高,我肯定不写了。又或者你看别人的文字那么诗情画意,你拍一个吃饭的画面,你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其实我们很少看统计数据”

做产品的人或许会经常看用户数据,从用户数据里发现用户的特性,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但对于微信团队来说,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并没那么高。

对此,你可以把所有用户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没有性别、年龄、区域、教育程度的属性,他就是一个对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户,他是所有用户共同需求的交集。”

微信其实是一套I/O 系统

微信的原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

而随着微信的一步一步发展,它将让所有对象都可以无碍地创造和对接信息,已经拥有3亿多用户的微信正在为自己构想一个足够基础,但是又拥有无限想象的“I/O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对象,所有的行为都被理解为对象与消息之间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