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鬼谷子内揵第三

鬼谷子内揵第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鬼谷子内揵第三

鬼谷子内揵第三

【原文】君臣上下之事①,有远而亲,近而疏,就②之不用,去③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④,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⑤,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⑦,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⑧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注释】①君臣上下之事:君与臣上下之间的关系。②就:接近、靠近。③去:离开。本句意为顺合心意,离去反而求取。④御:使用。⑤内揵:内:指内心、内情。也就是叙述自己的观点。⑥素结本始:在君臣和对方与自己之间,一开始就相联系、交结。⑦用其意:指君主采用大臣的意见。⑧蚨母: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一一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入侵。【译文】君与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接近反而不被重视,离去反而容易被求取。虽然每天都晋见君主却不受欢迎,虽然距离遥远与君主只能互相听到声音的却相思。上下相交之事,一定是内情相得,然后巩固,上下之间开始就相连结。有的要用道德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朋党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财货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艺术和娱乐的方式来结合。君王采纳臣下意见,那么想要进来就进来,想要出去就出去,想要疏远就疏远,想要投靠就投靠,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求取就求取,想要思念就思念。就像土蜘蛛抚养后代,出入没有什么间隙,独来独往,没有什么能阻止它。

【原文】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①。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②;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③;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④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⑤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⑥。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注释】①揵者揵所谋也:这里指鬼谷子内揵术"揵"的方法之一。②策不得也:计谋得不到赞同。③施不合也:措施不合适。④类:类似,共同点。⑤情:指对方情况。⑥得其情,乃制其术:与对方情况相合,就掌握了内揵之术,运用自如。【译文】所谓"内"就是进献游说之辞,所谓"揵"就是固守谋略。所以距离远反而亲近的人,是因为双方都有着相契合而未显露出来的美德;距离很近反而疏远的人,是由于志向不相契合。虽然在职却不被重用,是因为计谋得不到赞同;在革职以后反而又起用,是因为谋略后来得到印证;虽然每天都和君主相见却不被使用,是由于其行为不得体;远远听到声音就起相思之念的,是因为其谋略正与决策者互相符合,因而等待他决定事情。所以说:"还没看见对方的情形,就采取行动的人,会被认为是背道而驰;还没等掌握对方的情况,就进行游说的人,会被认为是胡作非为。所以掌握实情,才是把握了内揵之术。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既能进献说辞,又可固守谋略。"

【原文】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①。由夫道德、仁义、礼乐②、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③,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④不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⑤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⑥。【注释】①以此先知而揵万物:此句意思为以得其情而预先认识把握万事万物。②礼乐:礼,指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乐,指音乐。③揣策来事:推测判断未来的事情。④上暗不治: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⑤飞:飞扬,激昂之辞。⑥大仪:大法、大原则、秘诀。【译文】圣人建立功业,是以得到实际情况掌握内揵之术的办法预先把握万事万物。由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开始,先依据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学说,然后综合研究有害还是有益,最后才能议论离去还是就任。想要一致的,用内情相合的方法;想要分离的,用外情相离的方法。当处理内外大事时必须先辨别道理和法术,而且又能揣摩策划未来的事情、发现问题,在各种疑问面前能定下决心,在运用策略时不失算计,建立功勋,累积德政。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君臣上下之情相契合。君主昏暗不行善政,百姓离乱不辨事理,就是上下之情不相契合。对内自鸣得意,对外不注意新思想,这样就等于拒绝外来捭阖的进入,自我颂扬。如果接到命令让自己前来,就应该迎上去接受使用。如果是情意不合而被命令离去,是因为过于直言。如圆环施转反复,以致使旁观者不知是在干什么。以退求进是最大的原则。

【评析】内揵,是指从内心下工夫、从内心谋划以让对方心服的谋略。因人的性情不一而论,所以游说他人,必先了解其性情,共同处事,必先寻求见解一致。鬼谷子认为:"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所以,如果能采用对方的意见,就可以独往独来;如果能掌握对方的情况,就可以控制对方施展权术,可以坚持,也可以放开;如果想离去,就将危险留给他人,就像圆环旋转反复,使人不知要干什么;这就是说要根据他人的特点来对付他,采用合适的说服策略,那么想进就可以进,想退就可以退。当然,即使有朝一日,你功成名就,高居要职,也不要忘了适时隐退是上策。鬼谷子抵巇第四

【原文】物有自然①,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②,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③,罅也。罅者,涧也④,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⑤,可抵而匿,可抵而得⑥,此谓抵巇之理也。【注释】①自然:天然。这里指有规律之意。②见:发现、觉察。③巇(xī):同"隙",裂缝。④涧:山沟。⑤息:止息。⑥得:获得。【译文】世间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万事都有聚合分离的法则。虽然距离很近却互不认识,虽然距离很远却能互相了解;距离近的所以看不见,那是因为没有考察对方言辞;距离远的所以可以知晓,那是因为能经常来往,互相体察。巇,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缝开始,像山涧发展成大裂隙一样。在裂痕刚出现时就要通过"抵"使其闭塞,通过"抵"使其减小,通过"抵"使破裂停止,通过抵的方法而使之消失,通过抵的方法而获得成功,这就是用"抵巇"之术堵塞缝隙的道理。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①之,独保其用。因化②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③起秋毫之末,挥④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⑤,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注释】①知:觉察。②因化:顺应变化。③经:始。④挥:挥动。⑤施外:施教于人。【译文】当事情有了危险的征兆时,只有圣人才能觉察出来,而且能够独自发挥应有的作用。顺应变化分析事物,善于使用计谋,发现细微之处,并提前预防。事情初起时如秋毫之末那样微小,发展起来就可以形成震动泰山的效果。当圣人德政推行到外方以后,那么奸邪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可以利用抵巇之术。抵巇堵塞缝隙,就是一种道术。

【原文】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①,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②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③,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④,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⑤,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注释】①道德:指通物得理。②贪利:贪图利益。③父子离散:"父不父,子不子",指父子关系失去礼仪。④抵如彼:指上文中的"抵而得之"。⑤相抵:相互抵制、抵抗。【译文】天下分崩离析,上没有圣明的君主,公侯丧失道德,那么进谗言干坏事的小人就会出现,贤良的人得不到任用,圣人逃跑隐藏,贪图利益和弄虚作假的人兴风作浪,君主和臣子之间出现猜疑,以致国家纲纪土崩瓦解;民众之间互相攻击射杀,父子关系离散,甚至反目为仇,这就是国家大乱的征兆。当圣人看见国家出现裂痕之后,就会采取"抵巇"之术堵塞裂隙。圣人认为:当世道可以治理的时候,可以用抵巇方法堵塞缝隙,当不可以治理的时候,则可用抵巇的方法获得它。或者堵塞缝隙,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复天下,或者取代天下。传说中上古五帝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堵塞天下,上古三王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得到天下。诸侯之间互相用抵巇之术争夺的很多。此时,善于运用抵巇之术者就能成功。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①,不可不察也②。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④,可以检下⑤。能因⑥能循⑦,为天地守神⑧。【注释】①巇隙:可理解为逆乱事件。②本句意谓:与天地有离合终始一样,裂隙逆乱总相伴随,不能不明察秋毫。③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④上合:打击之后加以堵塞。⑤检下:打击之后得到它。⑥因:根据。⑦循:遵循。⑧天地守神:为天地守其神祀,意思为国家的统治者。【译文】与天地有离合一样,裂隙逆乱总是相伴相随,不能不明察秋毫。要想考察这些问题,就要用"捭阖之术",能用此道的就是圣人。圣人,乃是天地所派遣的特使,假如世间没有裂隙需要抵塞,那么就深深地隐藏以等待时机;遇到裂隙出现需要抵塞,那么就为此谋划。这样,对上可以合作,对下可以督察。既能有所根据,又能有所遵循,这就是天地的守护神。

【评析】"抵巇"的谋略就是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就要通过抵御来使其得以控制或使破镜重圆,在裂痕不可弥补时就要通过破坏使其彻底瓦解,并重建"完整"。重建"完整"有两种方法,一是弥补,二是征服。弥补的结果是恢复原样,征服就是加以改造重新获得。由堵塞小的缝隙,就可以悟出"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堵塞小缝隙,实际就是治国的谋略。五帝时代可以用弥补的方法,三王时代只能用征服的办法。至于诸侯之间的征伐更是不计其数。在天下大乱之时,就要靠"抵巇"取胜。所谓裂缝,可指事变、奸计。明察裂缝,可以窥察奸人。另外,明察裂缝,也可指识别敌对阵营中的隔阂,用离间计使敌人的裂缝变大,最终分裂他们。